top of page

    體證道德經 】   

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,
則三心不欺

 

文稿彙整/余媛媛

反映在水晶玻璃上的自然

圖片來源/ wix

道德經 第55章 含德章

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。
毒蟲不螫,猛獸不據,攫鳥不搏。
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,精之至也。
終日號而不嗄,和之至也。
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。
益生曰祥。心使氣曰強。
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。

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,則三心(惡毒心、狂猛心及上流心)不欺
 

「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」貫穿全文,是全文的核心。「含」就是內化,把道內化到你的生命裡,變成你的樣子。內化過程中包含了道的德相,因此叫「含德」。「之厚」,天高地厚,厚就是地,厚德載物,可以承載萬物,欣欣向榮、含弘光大,這是易經坤卦的境界。只要你能把厚德載物的道內化進去,就可到達嬰兒無私無欲的境界,而能致虛極、守靜篤。以練功而言,就是做動作時,內心要先有道的樣子,而把道內化在動作中,氣沉丹田,像地那麼雄厚;氣沉湧泉,直抵地心,完全隱藏、渾然內斂。

 

人的自私是最大的私慾,私慾就是只為自己,自私的人是無法悟道的。如果能做到「含德之厚,比於赤子」,即使有惡毒心、狂猛心及上流心這三種心的人,也不會想要傷害你。第一毒虫不螫,內心如毒蟲、毒蠍、毒蚊那麼毒的人不會傷害你。第二猛獸不據,狂猛心如猛獸的人,也不會傷害、霸凌你,想要把你消滅。第三攫鳥不搏,攫鳥,飛得很高的鷹鸇;搏,就是拔除你的價值。即使像毒蛇猛獸毒蚊毒蛇般心腸狠毒的人,凶猛如野獸的人,或總是高高在上所謂上層社會的人,都不會想要傷害(螫)、佔據消滅(據)或強勢豪奪(搏)這種像嬰兒般單純、善良、無私無慾,內心安靜的人。
 

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脧作,精之至也


「骨弱筋柔而握固,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,精之至也」。其中「骨弱筋柔而握固」,代表血,為陰;血氣方剛才有握力,嬰兒雖然很柔弱,但握拳很緊掰不開;「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」,這是氣,氣是精的極致表現,這是陽。牝牡,是指男女交合。脧作是指硬挺,嬰兒期的松果體會分泌抑性激素,他不需男女關係,沒有男女賀爾蒙的刺激,生殖器也會硬挺。二者分別為陰與陽,各為血及氣,氣血皆足,則精之至也。
 

終日號而不嗄,和之

「終日號而不嗄,和之至也」,陰陽為二,和氣為三,和之至是指陰陽相和的和氣狀態。嗄是指聲音嘶啞,嬰兒只順應自然法則,肚子餓了就哭鬧,因為不是慾望,純粹反應生理需求,因此終日哭都不會因此聲音嘶啞。和氣者的陰陽都強,因為和之至也,所以才能「終日號啕而不嗄」。

 

老子並非主張人應該完全沒有慾望,而是指人不能有貪慾,因為若是本能反應,則是屬於順應自然的表態。若一個男人,用手摸他的性器官,正常生理反應就一定勃起,那是本能自然的表態。
 

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
 

「知和曰常,知常曰明」,和是和氣,就是陰陽二氣相和;常就是自然之道,一生二,二生陰陽,三生大地萬物。自然之道是無為,人在面對任何事情發生,心只要單純在事情上經歷就好,不要有起心動念。明就是真正明白的人。「道法自然」,知道自然之道者,就是明白的人。此二句指明白陰陽的人既可以和陰陽,也可以知自然之道,是個真正明白之人。


益生曰祥
 

「益生」就是不斷的增加生命中的擁有,想要讓自己更有、更多,而期待生命會更好,但人生應該有就夠了,要的更多,就是貪欲。「祥」是這句話的重點,指不擇手段,獨厚自己。「益生曰祥」,就是不擇手段,來讓自己生命、生活更好。但這樣做的結果真的會讓生命更好嗎?其實不然,所以他是不祥的,這叫「正言若反」。人的一生難道不是這樣嗎?就如同你努力加班,想要領更多、買更多、讓自己生活更富裕,但最終可能會造成過勞死。繼而「心使氣曰強」。
 

心使氣曰強
 

「心使氣曰強」就是用盡心力、耗盡全力來拚搏;強就是僵硬的意思,僵就是無路可走。像去做舉重等重量訓練,或是拼命用力硬撐著去跑馬拉松,都是心使氣曰強。因此,人不要過度勞心勞力,把心氣用到極限,到最後會變僵硬而斷送生命。
 

物壯則老,謂之不道,不道早已


「物壯則老」和「格物致知」相反,「物壯」的人很快就窮途末路。譬如做舉重等重力訓練鍛鍊肌肉,不斷地拼命用力氣而「使氣曰強」,都是「益生曰祥」的動作,這種人是「是謂不道」。就是不在道的狀態,不懂得自然法則;而違反自然之道者,必定無法太平。

 

生活在自然法則之中,不會受到邪惡之人的傷害
 

所以,人只要氣足,遵守自然的「含德之厚」,奉行自然法則的德性、觀念,守著本乎自然的觀念,就能「比於赤子」,不做違反自然的事情,生活在自然法則之中,將不會受到邪惡之人的傷害。奉行自然的人血通暢而氣旺盛,精氣充足的「骨弱筋柔而握固」且「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」。如此,即使他「終日嚎啕而不嗄」,也是精之至。像這種懂陰陽的明白人,練功會越練越旺,氣與血在身體內順其自然的流行,丹田飽滿。就算每天練功,也不會練到精氣虧損;而是越練精氣越旺。即使耗神、耗心、耗力,也都本乎自然的需要。究其實,因為他知道「和」的重要,懂得陰陽相合的常道,故而「和之至也」。
 

bottom of page